蔡贻象 温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04 15:06:00 作者: 字体:

  区域文化软实力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管理、区域文化、人口素质和居住环境等因素,能够吸引区域外的生产与消费要素,协调本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提升本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温州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现实迫切性。

  温州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独特处很多,如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山水温州的古老规划格局,几百万海内外温州人的人脉资源,市场经济温州先发优势等。实际看,最大的优势可能还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首创精神和温州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模式。但这种优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低成本低利润的实业和资产炒作都无空间之后,便爆出惊天动地的高利贷金融危机。

  这使我们意识到:温州模式中的快速赚钱的短期行为只是生意,而不是可持续的成熟商业文化,温州经济发展的困境和文化缺失有关,温州的企业家精神比较富裕,事功主义思想强烈,温州文化在价值观和个人素质上的落后导致经济总量优势消退,文化产业意识不浓郁导致文化产业比重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创意产业起步难、发展慢和不能与制造业同步发展。目前确实到了需要重构温州文化软实力的时候了。

  “重构”的意思是:温州文化缺乏整合意识和整体性影响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很虚弱,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利用区域文化源动力,刺激民众关注和投入,用经济行为去推动艺术文化,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经济行为,让温州的民营经济优势再现辉煌。这需要一系列的策略需要探讨。

  一.温州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反思

  温州的文化底蕴亮点不像上海那样有城市建筑的积累,像杭州那样有西湖文化的中心凝聚点,最明显的是经济思想和生存文化的积累,尤其是温州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柔性生存创造力:对内,表现为对外来文化信息能力的个性化的吸纳和自我聚集能力;对外,表现为与它者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渗透力。历史上,我们没有强盛的儒家文化、成熟的士大夫文化。温州一带从上古到秦汉,是以百越民族的土著文化为主体的,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发展是滞后的,东晋设永嘉郡以来,文化上仍是边缘化的,只在两宋时期才进入发展的高峰期,才有全国性的学术和艺术成果。

  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要对我们的文化底蕴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永嘉学派思想,现代温州人不能一味地无条件地赞美,要有历史语境化的批判性的扬弃心态。

  首先要从历史角度看,永嘉学派在宋代本身就是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积累与飞跃,推动温州经济腾飞的。当时的温州人抓住了北宋后期一系列制度转型的机遇占据了科举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流动获得了理学的话语权,最终从边缘走向中心。宋代温州这种对宏观政局变化、制度变迁的超强适应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引导当代温州的自我更新。

  其次,要从当代文化的高度反思永嘉学派。永嘉学派的崛起来自对社会资本的成功运作和转换。当时温州经济发展契合了温州特有的民俗、民风,积淀了以血亲信任、人格信任为特征的民众文化心理,由此构成强势的社会资本。但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只是影响社会实践的诸种资本中的一种,如果将之视为灵丹妙药,不注意投入量和运用场合,不注意与其它资本如法律资本、文化资本的综合平衡和有机结合,就会起相反的作用。社会资本在当代温州的的负面效应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如直接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加大了改革成本,间接导致了腐败现象的蔓延。

  二.温州文化外扩中的自我更新

  几百万温州人商行海内外,在外讲温州话,回家讲普通话,说明移民文化的痕迹很深。移民文化有两面性,是文化外扩和文化内敛相结合的。但很多人以为现代温州人性格很外扩,包括温州人自己。其实有很大的误解,温州人的性格外扩只是人员和生意外扩,不纯是文化外扩,我们的文化性格倒是内敛多了些,导致文化容量狭隘。温州人有点保守,温州制造的正面价值是创业的韧性和覆盖性,负面价值是对先进文化的容忍性和崇拜性不够,老子天下第一,实际上没有第一,只是你的韧性使人佩服,有性格的双重性。所以说温州的产品量大值不大,缺乏文化输出的大气。我们有文化底蕴而无文化外扩,就如有新衣服只在家里穿一样,只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力是有限的。我们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讨论自己的文化传统,外来研究者更多的是把温州看作是经济的个案,而不是文化的个案。

  温州文化要真正地外扩,就必须扩大文化宽容度,改变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一个全球文化的概念,在文化外扩中自我更新,应和“商行天下”的世界温州人的柔性生存创造力优势相结合。这既是温州的巨大优势、独特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也是突破温州区域限制,塑造凤凰涅槃般的温州形象的良好途径。文化外扩需要手段,要凝聚人才。温州的社科研究要为温州的文化外输服务,要扩大温州文化的辐射能力。温州人通过温州话和家族文化,建立了庞大的海内外温州人网络,打通了国内市场,也开辟了世界舞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应该把温州文化传遍世界各地。世界温州人大会是个很好的载体,第一届注重了交流和联谊,第二届注重了文化和学术,第三届的重点应该是大规模的文化输出。

  三.温州创意文化的注入和激发

  温州城市的个性魅力以及从功能性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变,只有在审美经济的创意中才会出现。创意文化是温州众多中小企业的转型生存的关键。有研究指出近半数的中小企业“存活”时间不到4年,无非是因为低附加值、资源利用率低、重复投资、融资困难等等,但其中的服装、鞋、电器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特色轻工产业缺乏创意性转型,一定是原因之一。所以,浙江省电器协会会长郑元豹才说:温商和浙商目前的目标是“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无疑是一种清晰的思路。

  总体来看,温州的创意产业最需要什么呢?国际上的流行理论是:文化多元、包容度、人才和生活环境,宏观上都很对,但我认为一定要结合区域的文化优势,寻找文化亮点。如《印象刘三姐》整合了桂林山水和传统刘三姐资源,成为地域文化的品牌标志,一台节目带动了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也打造了具有中国独创特色的山水实景演出模式,就是找到了亮点。如东阳横店这个浙中丘陵地带,在地域上原本是没有多大优势的,却打造出中国最大的影视产业和旅游基地,其成功在于把本土传统文风、建筑和木雕的积淀优势延伸到现代影视主题公园上。

  温州搞城市创意文化,一定要做激发区域优势的文章。如江心屿是个天然大舞台,大罗山是温州地理中心性的大休闲区,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在对经济转型后的“温州人”的创新定位上,这是我们最大的创意优势和品牌。

  四.区域文化的发展和辉煌

  要把运用温州区域文化看作我们的“根文化策略”,以比较特色和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针对温州非物质遗产,要改变重立项普查、轻发展转型的现状。温州已有的瑞安藤牌舞、南戏遗存、温州鼓词、苍南夹缬、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泰顺药发木偶、温州瓯塑等非遗项目,应在文化经济的理念下,强化和尊重传统的前瞻性普查,以市场化的手段激励之,淡化行政的强迫性,注重发挥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把手艺经济化,要重点保留原汁原味,使其审美价值延续。可设想在三垟这样的生态园区内设立民间工艺旅游品区,让非遗进入市场自我保护。

  在对文化底蕴的再利用上,要打造“人文温州”理念。区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在于公众的人文修养平均值。人文修养既来自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来自现代教育的培育,更来自于区域文化氛围的熏陶。温州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已不知不觉形成了“人文壁垒”,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非凡的商业能力因文化冲突而打折扣。别人拒绝的不仅是温州产品,而是拒绝温州人的入乡不随俗、群体自我封闭、生活习惯不文明、缺乏沟通合作。

  在文化形象宣传上,要树立温州人的自豪感,维护和发挥“创业文化、山水诗城、南戏故乡,歌舞摇篮、工艺之都”的文化个性。如歌舞,我们有以黄豆豆为首的十多位温籍舞蹈名家,可搞《瓯越风》舞蹈精品展演,也可组织全国性的群星奖、荷花奖等歌舞专业比赛。如两宋是温州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可搞温州古文化的积累工程等。

  五.温州城市精神的保护和塑造

  和农村文化的实用性、稳定性相比,城市文化应是审美性、个性化和品牌化。城建中的人文内涵保持是重中之重,既不能原封不动,也不允许脱胎换骨,重在保护文脉。温州城建再也不能重蹈破坏性的崭新一律的老路了。温州要汲取上世纪50年代填河造路、90年代贪多、贪钱、街道剥皮性的破坏性改建的教训,要把温州文化特色纳入整体规划,保护好商业会馆文化,继承历史上温州城建的良好格局,突出山水城市的特点。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申报,要明确保护性的概念和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可度和增大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投入。历史文化名城不应是短期效应和简单的阶段性工作要求,而是文化性居住环境建设。历史文化的遗存不具备自然资源开发价值,它是以社会环境的形式用来享受、吸引外来者和感染居住者的。我们要通过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真正地把温州作为我们自己的家园,进而达到文化软实力所要求的城市环境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

  要敢于提出超常规的“居住”理想。一般来说,“居住”有三个层次:宜居、利居和乐居。宜居涉及到与人的生存有关的健康、环境的生态质量和社会安全系数;利居是为了生活方便、创业方便和吸引外来逐利者;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既要有生态优良的环境和气候,也要有个性鲜明的深厚历史底蕴。我们既要生存性的宜居和创业发展性的利居,也要“把自然请回家”,“居住在历史之中”。

  六.温州文化仪式的认同和复兴

  文化软实力更需要一定的仪式体现,文化项目经常成为城市复兴的战略。我们需要儒雅的活动来提升温州人的文化习惯,需要艺术节和文化引导,需要主题公园、南戏博物馆、华人华侨博物馆、创业博物馆和各种重大的文化活动。按北大著名学者叶朗先生的说法,就是要有美的产业,和物的产业相对应,要弥补物的产业之不足,激发人们创造更有影响的物的产业的积极性。

  针对“美的产业”,温州的文化营销做了什么?很少。如上海搞世博会,就有文化营销的概念,通过全球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将上海推销出去,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同化力、协同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温州不仅追求市容整洁、文化优雅的效果,更需要的是精致的文化营销。现在动不动就把温州妖魔化,说要拯救温州,全国人们为温州人的贪婪买单,这是我们的耻辱。

  七.温州文化英雄的认同和宣传

  温州不缺文化英雄,只是缺乏认同和发挥。金辉先生和鲁娃女士在《温州都市报》上的专栏《温州学人访谈录》(2005年5月20日始)和《温州人走世界》(已有126期),分别为精英英雄和平民英雄立传,影响非常好,应该考虑在其他领域多方面扩展,也可开展相应的深度宣传。

  城市的文化英雄会起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的。世界温州人大会和温州大学主要承接的世界温州人研究,通过文化英雄认同温州文化,应持续不懈地坚持下去。上一届的世界温州人大会有来自58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70个城市的1500多温州名人来献计献策,有效地宣传了“智行千里,情系温州”的理念。

  更要自觉地从宏观上把世界温州人看作是温州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动力构成。温州的经济是温州人的经济,我们要充分认识温州人资源的特有价值。温州人是一个集成概念,作为文化概念,饱含着文化脉络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作为经济概念,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民间资本的载体;作为社会学概念,温州人品牌作为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品牌,不再停留在经济学范畴;作为地理概念,内外温州人构成了实体温州和文化意义上的虚拟性的族群温州,为我们建立“世界温州”反哺“现实温州”奠定了文化性基础。

  八.温州文化符号的修整和新创

  奥运之后的中国,鸟巢成为新的文化符号,其在实用、象征和空间的结合方面,代表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目前,温州人心目中的最温州化的文化象征是什么?仍然离不开五马街和江心屿,这是历史和地域导致的积累。看看这些年来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这两个宝贝都做了什么?对五马街的改造是较成功的,但对五马街的管理是失败的,对五马街的运用更是不配套的。对江心屿的旅游开发是有的,对江心屿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重视是没有的,对江心屿的破坏性的开发倒不少,不仅使江心屿“孤岛不孤”,而且还搞出了“一岛两制”。如果温州人心中没有几个值得普通市民骄傲的地方,还谈什么地域文化?更不能谈由此延伸出的文化软实力了!

  当然,新的文化象征在不断出现。行政区域的世纪广场、世纪之光塔,由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和博物馆围成的文化区,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已成温州新标志,但总的看,深层影响力有限。

  我希望温州重视地方大学的文化象征功能,重视其传承和引领文化的符号象征作用。温州的高校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与其区域功能相比是不相称的。如果能够持续性关注温州的高校建设,办出特色和品牌,将在温州人的心目中营造新的令人骄傲的文化品牌。目前温州医学院的医疗、教学品牌效应已有目共睹了,如何更深入地打造全国性的专业院校影响力,仍需努力。作为浙江11个大学之一的温州大学,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优势,应在温州文化底蕴研究、在“案例温州”研究和世界温州人研究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为浙江三大高教中心之一的温州高教园区,要扩大其文化性的影响,最好能在茶山大学城的基础上,建设温州大学镇,既符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又能提升温州文化档次,注重文化性的积累,凝聚人气,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入驻,建设成温州的学术中心、文化产业中心、休闲旅游中心和人才聚集中心。

  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温州大学教授 蔡贻象

                                                                                                                                                                                                                                                2011年11月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互动平台

INTERACTIVE PLATFORM

COPYRIGHTS © 2016 温州市工商联、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说明
建议使用 1280*768 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技术支持: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