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前言
蹒跚起步
风生水起
温州先行
区域个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温州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经济”,温州市政府经过了调查和讨论,决定为“八大王”案平反,这一消息再次激活了温州的商品市场,“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越来越为人所熟知。
茁壮成长
企业民营
名牌兴业
商行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涉足的许多领域,似曾相识却又是前所未有,如小五金、低压电器、纽扣等等。十万供销大军的外围突破,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再通过市场集聚,温州慢慢地创造了一段新的历史。
持续发展
抱团聚力
金融改革
新型城镇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奋力创业,不断创新,集群运作,开拓进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风貌,屡屡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四海扬名
媒体关注
学术聚焦
扬名天下
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发展异常迅猛,"温州模式"闻名于世,"温州商人"、"温州街"、"温州城"……温州人投资遍布世界各地,温州民间资本雄厚。温州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走向未来
“十三五”以来,温州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历经艰难铸就辉煌。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和继续追寻“温州模式”的精神脉络,并将这种精神扩充到不同领域,以此助力温州站上一个全新的起点。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模式网上展馆(关)
->
持续发展
->
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
Continuous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区原貌。人们骑车穿梭在街道上。图为1992年府前街口。孙守庄拍摄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区原貌。当时的人们多以自行车为出行工具。图为1992年大南路马鞍池路口。孙守庄拍摄
改革开放30年,温州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温州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对温州农村城镇化...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中心城市建设仍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图为1980年温州市人民路改建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区建设原貌。图为1981年清明桥。孙守庄拍摄
改革开放前受对台前线的限制,温州接受国家投资较少,城市发展较为缓慢。图为1984年鹿城路。孙守庄拍摄
1985年“集资联建”开发的水心住宅区,是温州住宅商品化的一个样板。图为小区居民悠闲散步聊天。
1990年12月30日,温州发电厂第一台1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竣工投产。它的建成投产,对缓解浙江电力供需矛盾,特别...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区原貌,低矮的平房,狭长的街道。图为1991年鸟瞰人民路旧貎。孙守庄拍摄
1991年7月28日,苍南县龙港镇26岁的青年农民王均瑶创办了天龙包机公司。开通了长沙至温州的第一条私营包机航线,人...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区原貌。可见当时的建筑物上挂满了广告。图为1992年胜利路。孙守庄拍摄。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区原貌。图为1992年安澜亭段,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东门安澜庭轮船码头。 孙守庄拍摄
持续发展
CONTINUOUS DEVELOPMENT
抱团聚力
金融改革
新型城镇
专题:温州服装发展的思与变
COPYRIGHTS © 2016 温州市工商联、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说明
建议使用 1280*768 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技术支持:温州网